大家好,我是考100分的小小码 ,祝大家学习进步,加薪顺利呀。今天说一说python读取hid(python读取hive数据库),希望您对编程的造诣更进一步.
本文目录一览:
Python如何从文件读取数据
1.1 读取整个文件
要读取文件,需要一个包含几行文本的文件(文件PI_DESC.txt与file_reader.py在同一目录下)
PI_DESC.txt
3.1415926535
8979323846
2643383279
5028841971
file_reader.py
with open(“PI_DESC.txt”) as file_object:
contents = file_object.read()
print(contents)
我们可以看出,读取文件时,并没有使用colse()方法,那么未妥善的关闭文件,会不会导致文件收到损坏呢?在这里是不会的,因为我们在open()方法前边引入了关键字with,该关键字的作用是:在不需要访问文件后将其关闭
1.2文件路径
程序在读取文本文件的时候,如果不给定路径,那么它会先在当前目录下进行检索,有时候我们需要读取其他文件夹中的路径,例如:
现在文件PI_DESC.txt存储在python目录的子文件夹txt中
那么我们读取文本内容的代码得修改为:
with open(“txt\PI_DESC.txt”) as file_object:
contents = file_object.read()
print(contents)
给open参数传递的参数得给相对路径
在Windows中,使用反斜杠(\),但是由于python中,反斜杠被视为转义字符,在Windows最好在路径开头的单(双)引号前加上r
相对路径:即相对于程序文件的路径
绝对路径:即文本在硬盘上存储的路径
使用绝对路径的程序怎么写呢 ?
with open(r”D:\python\txt\PI_DESC.txt”) as file_object:
contents = file_object.read()
print(contents)
1.3逐行读取
读取文件时,可能需要读取文件中的每一行,要以每一行的方式来检查文件或者修改文件,那么可以对文件对象使用for循环
file_path = ‘txt\PI_DESC.txt’with open(file_path) as file_object:
for line in file_object:
print(line)
程序运行结果如下:
通过运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,打印结果中间有很多空白行,这些空白行是怎么来的呢?因为在这个文件中,每行的末尾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换行符,而print语句也会加一个换行符,因此每行末尾就有2个换行符:一个来自文件,另外一个来自print,消除这些换行符,只需要使用方法rstrip()
file_path = ‘txt\PI_DESC.txt’with open(file_path) as file_object:
for line in file_object:
print(line.rstrip())
打印结果
通过运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,打印结果中间有很多空白行,这些空白行是怎么来的呢?因为在这个文件中,每行的末尾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换行符,而print语句也会加一个换行符,因此每行末尾就有2个换行符:一个来自文件,另外一个来自print,消除这些换行符,只需要使用方法rstrip()
file_path = ‘txt\PI_DESC.txt’with open(file_path) as file_object:
for line in file_object:
print(line.rstrip())
打印结果
1.4创建一个包含文件各行内容的列表
使用关键字with时,open()返回的文件对象只能在with代码块可用,如果要在with代码块外访问文件的内容,可在with块中将文件各行存储在一个列表,并在with代码块外使用该列表
file_path = ‘txt\PI_DESC.txt’with open(file_path) as file_object:
lines = file_object.readlines()for line in lines:
print(line.rstrip())
1.5使用文件的内容
在上面一节中我们提到把数据提取到内存中,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数据进行随心所欲的操作了
需要:将圆周率连在一起打印出来(删除空格),并打印其长度
file_path = ‘txt\PI_DESC.txt’with open(file_path) as file_object:
lines = file_object.readlines()pi_str = ”for line in lines:
pi_str += line.strip()print(pi_str.rstrip())print(len(pi_str.rstrip()))
file_path = ‘txt\PI_DESC.txt’with open(file_path) as file_object:
lines = file_object.readlines()pi_str = ”for line in lines:
pi_str += line.strip()print(pi_str.rstrip())print(len(pi_str.rstrip()))
注意最后print语句并没有缩进,如果是缩进的话就会每取一行打印一次
打印效果如下
python 读取文件
#!/usr/bin/python2.7
import random,re
f0=file(‘proxys.txt’,’r’)
dat0=f0.readlines()
f0.close()
#提取含有$1sec的行(我理解你想按sec的大小排序。)
dat1=[]
for i in dat0:
dat1.append((i,re.search(r’\$(\d+)sec’,i).group(1)))
#现在dat1里面的数据是在原来的每一行前面加了一列sec的值。
dat2=[]
for i in dat1:
if i[0]==1:
dat2.append(i[1])
#现在取出了所有sec==1的行,随机取一行
dat3=random.choice(dat2)
c1=re.search(r'((\d{1,3}\.?){4}):(\d+)’,dat3).group(1)
c2=re.search(r'((\d{1,3}\.?){4}):(\d+)’,dat3).group(3)
python 读取大文件数据怎么快速读取
python中读取数据的时候有几种方法,无非是read,readline,readlings和xreadlines几种方法,在几种方法中,read和xreadlines可以作为迭代器使用,从而在读取大数据的时候比较有效果.
在测试中,先创建一个大文件,大概1GB左右,使用的程序如下:
[python] view plaincopyprint?
import os.path
import time
while os.path.getsize(‘messages’) 1000000000:
f = open(‘messages’,’a’)
f.write(‘this is a file/n’)
f.close()
print ‘file create complted’
在这里使用循环判断文件的大小,如果大小在1GB左右,那么结束创建文件。–需要花费好几分钟的时间。
测试代码如下:
[python] view plaincopyprint?
#22s
start_time = time.time()
f = open(‘messages’,’r’)
for i in f:
end_time = time.time()
print end_time – start_time
break
f.close()
#22s
start_time = time.time()
f = open(‘messages’,’r’)
for i in f.xreadlines():
end_time = time.time()
print end_time – start_time
break
f.close()
start_time = time.time()
f = open(‘messages’,’r’)
k= f.readlines()
f.close()
end_time = time.time()
print end_time – start_time
使用迭代器的时候,两者的时间是差不多的,内存消耗也不是很多,使用的时间大概在22秒作用
在使用完全读取文件的时候,使用的时间在40s,并且内存消耗相当严重,大概使用了1G的内存。。
其实,在使用跌倒器的时候,如果进行连续操作,进行print或者其他的操作,内存消耗还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内存在那个时候是可以释放的,从而使用迭代器可以节省内存,主要是可以释放。
而在使用直接读取所有数据的时候,数据会保留在内存中,是无法释放这个内存的,从而内存卡死也是有可能的。
在使用的时候,最好是直接使用for i in f的方式来使用,在读取的时候,f本身就是一个迭代器,其实也就是f.read方法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daima100.com/232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