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深度学习】吴恩达课程笔记(二)——浅层神经网络、深层神经网络

【深度学习】吴恩达课程笔记(二)——浅层神经网络、深层神经网络笔记专栏链接 【深度学习】吴恩达课程笔记(一)——深度学习概论、神经网络基础 四、浅层神经网络 1.双层神经网络表示 x1 ,x2 ,x3:输入层A[0],指的是单个样本的输入值 中间四个神经元:隐藏

笔记为自我总结整理的学习笔记,若有错误欢迎指出哟~

笔记专栏链接

【深度学习】吴恩达课程笔记(一)——深度学习概论、神经网络基础

四、浅层神经网络

1.双层神经网络表示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x1 ,x2 ,x3:输入层A[0],指的是单个样本的输入值

中间四个神经元:隐藏层A[1]

右侧的单个神经元:输出层A[2]

单次训练过程:

  • 正向传播

    • 训练样本分别对隐藏层的各神经元的参数(w向量和b值)进行计算得到z[1]
    • 各神经元的z放到一起组成Z[1]
    • z[1]激活后得到a
    • 各神经元的a放到一起组成A[1]

    z 1 [ 1 ] = w 1 [ 1 ] T x + b 1 [ 1 ] , a 1 [ 1 ] = σ ( z 1 [ 1 ] ) z 2 [ 1 ] = w 2 [ 1 ] T x + b 2 [ 1 ] , a 1 [ 1 ] = σ ( z 2 [ 1 ] ) z 3 [ 1 ] = w 3 [ 1 ] T x + b 3 [ 2 ] , a 1 [ 1 ] = σ ( z 3 [ 1 ] ) z 4 [ 1 ] = w 4 [ 1 ] T x + b 4 [ 1 ] , a 1 [ 1 ] = σ ( z 4 [ 1 ] ) z^{[1]}_{1}=w^{[1]T}_{1}x+b^{[1]}_{1},a^{[1]}_{1}=σ(z^{[1]}_{1})\\ z^{[1]}_{2}=w^{[1]T}_{2}x+b^{[1]}_{2},a^{[1]}_{1}=σ(z^{[1]}_{2})\\ z^{[1]}_{3}=w^{[1]T}_{3}x+b^{[2]}_{3},a^{[1]}_{1}=σ(z^{[1]}_{3})\\ z^{[1]}_{4}=w^{[1]T}_{4}x+b^{[1]}_{4},a^{[1]}_{1}=σ(z^{[1]}_{4})\\
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  • 各神经元的A[1]再作为训练样本对对输出层的单个神经元的参数(w向量和b值)进行计算得到z[2]
    • z[2]激活得到a[2]

    Z [ 1 ] = W [ 1 ] X + b [ 1 ] A [ 1 ] = σ ( Z [ 1 ] ) Z [ 2 ] = W [ 2 ] A [ 1 ] + b [ 2 ] A [ 2 ] = σ ( Z [ 2 ] ) Z^{[1]}=W^{[1]}X+b^{[1]}\\ A^{[1]}=σ(Z^{[1]})\\ Z^{[2]}=W^{[2]}A^{[1]}+b^{[2]}\\ A^{[2]}=σ(Z^{[2]})
  • 反向传播

    • 从输出结果到第二层到第一层依次计算对成本函数的导数,达到对各个w、b的迭代、训练效果

2.双层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

多个样本

训练样本集:X = [x(1),x(2),x(3), … ,x(m)],其中x(i)是第 i 个训练样本,共m个样本

n[0]:第n层的单元数,n[0]表示特征向量x的维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第一层前向传播

第一层神经元的w参数集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层神经元的b参数集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层前向传播过程计算Z[1]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层前向传播过程计算A[1]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第二层前向传播

第二层神经元的w参数集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层神经元的b参数集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层前向传播过程计算Z[2]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层前向传播过程计算A[2]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对矩阵维数


第一层 X . s h a p e = ( n [ 0 ] , m ) W [ 1 ] . s h a p e = ( n [ 1 ] , n [ 0 ] ) b [ 1 ] . s h a p e = ( n [ 1 ] , 1 ) Z [ 1 ] . s h a p e = ( n [ 1 ] , m ) A [ 1 ] . s h a p e = ( n [ 1 ] , m ) 第二层 W [ 2 ] . s h a p e = ( n [ 2 ] , n [ 1 ] ) Z [ 2 ] . s h a p e = ( n [ 2 ] , m ) A [ 2 ] . s h a p e = ( n [ 2 ] , m ) Y . s h a p e = A [ 2 ] . s h a p e = ( n [ 2 ] , m ) \textcolor{red}{第一层}\\ X.shape=(n^{[0]},m)\\ W^{[1]}.shape=(n^{[1]},n^{[0]})\\ b^{[1]}.shape=(n^{[1]},1)\\ Z^{[1]}.shape=(n^{[1]},m)\\ A^{[1]}.shape=(n^{[1]},m)\\ \textcolor{red}{第二层} \\ W^{[2]}.shape=(n^{[2]},n^{[1]})\\ Z^{[2]}.shape=(n^{[2]},m)\\ A^{[2]}.shape=(n^{[2]},m)\\ Y.shape=A^{[2]}.shape=(n^{[2]},m)

3.双层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

参数


训练样本维数: n [ 0 ] 隐藏层神经元个数: n [ 1 ] 输出层神经元个数: n [ 2 ] = 1 W [ 1 ] : ( n [ 1 ] , n [ 0 ] ) b [ 1 ] : ( n [ 1 ] , 1 ) W [ 2 ] : ( n [ 2 ] , n [ 1 ] ) b [ 2 ] : ( n [ 2 ] , 1 ) 成本函数: J ( W , b ) = 1 m i = 1 m L ( y ^ i , y i ) 训练样本维数:n^{[0]} \\ 隐藏层神经元个数:n^{[1]} \\ 输出层神经元个数:n^{[2]}=1 \\ W^{[1]}:(n^{[1]},n^{[0]})\\ b^{[1]}:(n^{[1]},1)\\ W^{[2]}:(n^{[2]},n^{[1]})\\ b^{[2]}:(n^{[2]},1)\\ 成本函数:J(W,b)=\frac{1}{m}\sum_{i=1}^{m}{L(ŷ_i,y_i)}

梯度下降


d W [ i ] = J W [ i ] , d b [ i ] = J b [ i ] W [ i ] = W [ i ] α d W [ i ] b [ i ] = b [ i ] α d b [ i ] i = 1 , 2 dW^{[i]}=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W^{[i]}},db^{[i]}=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b^{[i]}}\\ W^{[i]}=W^{[i]}-\alpha dW{[i]} \\ b^{[i]}=b^{[i]}-\alpha db{[i]}\\ i=1,2

反向传播公式


d Z [ 2 ] = A [ 2 ] Y d W [ 2 ] = 1 m d Z [ 2 ] A [ 1 ] T d b [ 2 ] = 1 m n p . s u m ( d Z [ 2 ] , a x i s = 1 , k e e p d i m s = T r u e ) d Z [ 1 ] = W [ 2 ] T d Z [ 1 ] g [ 1 ] ( Z [ 1 ] ) d W [ 1 ] = 1 m d Z [ 1 ] X T d b [ 1 ] = 1 m n p . s u m ( d Z [ 1 ] , a x i s = 1 , k e e p d i m s = T r u e ) dZ^{[2]}=A^{[2]}-Y\\ dW^{[2]}=\frac{1}{m}dZ^{[2]}A^{[1]T}\\ db^{[2]}=\frac{1}{m}np.sum(dZ^{[2]},axis=1,keepdims=True)\\ dZ^{[1]}=W^{[2]T}dZ^{[1]}*g^{[1]’}(Z^{[1]})\\ dW^{[1]}=\frac{1}{m}dZ^{[1]}X^{T}\\ db^{[1]}=\frac{1}{m}np.sum(dZ^{[1]},axis=1,keepdims=True)\\

第二层反向传播推导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4.激活函数

  1. sigmoid:只可能用于二元分类的输出层。


    a = 1 1 + e z d a d z = a ( 1 a ) a=\frac{1}{1+e^{-z}}\\ \frac{da}{dz}=a(1-a)
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2. tanh: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优于sigmoid函数。(计算速度更快)


    a = e z e z e z + e z d a d z = 1 a 2 a=\frac{e^{z}-e^{-z}}{e^{z}+e^{-z}}\\ \frac{da}{dz}=1-a^2
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3. ReLU(Rectified Linear Unit):最常用的默认激活函数


    a = m a x ( 0 , z ) d a d z = { 0 , z < 0 1 , z > 0 u n d e f i n e d , z = 0 a=max(0,z)\\ \frac{da}{dz}=\left\{ \begin{aligned} 0 & , z<0 \\ 1 & , z>0 \\ undefined&,z=0 \end{aligned} \right.
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4. leaky ReLU:有人认为这个比ReLU好


    a = m a x ( α z , z ) , α   u s u a l l y   l e s s   t h a n   1 d a d z = { α , z < 0 1 , z > 0 u n d e f i n e d , z = 0 a=max(\alpha z,z),\alpha \ usually \ less\ than\ 1\\ \frac{da}{dz}=\left\{ \begin{aligned} \alpha & , z<0 \\ 1 & , z>0 \\ undefined&,z=0 \end{aligned} \right.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5.为什么要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?

  • 解决线性不可分问题:线性激活函数(如恒等映射)只能产生线性变换,无法处理非线性可分的问题。
  • 增强模型的表达能力:非线性激活函数能够引入非线性变换,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学习更加复杂的模式和特征。
  • 防止梯度消失:在深层神经网络中,使用线性激活函数会导致梯度逐层地缩小,进而导致梯度消失的问题。
  • 增加模型的非线性响应:非线性激活函数可以引入非线性响应,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数据的非线性特征。这对于处理图像、语音等复杂数据具有重要意义,能够提高模型的性能。

只有一种情况可能使用线性激活函数:在输出层。

6.为什么要对W随机初始化?

  • 如果把W初始化为全部为0,那么第一层上的神经元训练后都将是相同的,其下一层的神经元对上一层的判断权重也是完全相同的,同时这一层的神经元也会是完全相同的。由归纳法,每一层上的神经元都是完全相同的。这样就丧失了多层神经网络的判断性能优势。
  • 初始化时应该使W中的数字尽量小,以使得sigmoid或tanh计算导数时处于导数较大的区域,以保证迭代学习的速度

五、深层神经网络

1.变量定义

变量名 变量含义
l 层数
n[l] l 层的单元数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2.矩阵的维数

矩阵符号 矩阵维数
X (n[0],m)
W[l] and dW[l] (n[l],n[l-1])
b[l] and db[l] (n[l],1)
Z[l] and dZ[l] (n[l],m)
A[l] and dA[l] (n[l],m)
Y (n[the last l ],m)

3.为什么使用深层表示(Deep Representation)

深层表示(Deep Representation)是神经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它指的是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来逐步提取输入数据的高级特征表示。

以下是使用深层表示的几个主要原因:

  1. 特征表达能力增强:深层表示可以通过逐层的非线性变换,将原始输入数据转化为更高级别的抽象特征表示。每一层都可以学习到数据的不同抽象层次的特征,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输入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。相比于浅层模型,深层表示具有更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。
  2. 特征的层次化表示:深层表示可以将输入数据的特征表示分解为多个层次,每一层都对应着不同抽象层次的特征。这种层次化的特征表示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语义,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。
  3. 梯度传播更有效:在深层网络中,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计算梯度时,梯度可以更容易地传播到较早的层。这是因为深层网络中的参数共享和权重共享的结构,使得梯度能够通过多个层级的连接路径传递。相比于浅层网络,深层网络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梯度信息进行参数更新,从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性能。
  4. 数据表示的可分离性:深层表示可以将输入数据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离和表示。例如,在图像处理任务中,底层的卷积层可以学习到边缘和纹理等低级特征,而高层的全连接层可以学习到物体的形状和类别等高级特征。这种分离性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对不同方面的特征进行建模和学习。

4.深层神经网络块图解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5.深层神经网络前向和反向传播的实现

前向传播


A [ 0 ] = X Z [ l ] = W [ 1 ] A [ l 1 ] + b [ l ] A [ l ] = g [ l ] ( Z [ l ] ) A^{[0]}=X\\ Z^{[l]}=W^{[1]}A^{[l-1]}+b^{[l]}\\ A^{[l]}=g^{[l]}(Z^{[l]})\\

反向传播


d Z [ l ] = d A [ l ] g [ l ] ( Z [ l ] ) d W [ l ] = 1 m d Z [ l ] A [ l 1 ] T d b [ l ] = 1 m n p . s u m ( d Z [ l ] , a x i s = 1 , k e e p d i m s = T r u e ) d A [ l 1 ] = W [ l ] T d Z [ l ] \textcolor{red}{}\\ dZ^{[l]}=dA^{[l]}*g^{[l]’}(Z^{[l]})\\ dW^{[l]}=\frac{1}{m}dZ^{[l]}A^{[l-1]T}\\ db^{[l]}=\frac{1}{m}np.sum(dZ^{[l]},axis=1,keepdims=True)\\ dA^{[l-1]}=W^{[l]T}dZ^{[l]}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daima100.com/36663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-11-18
下一篇 2023-11-1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